小小“土特产”,一头连着农民增收,一头连着美好生活。产业振兴,一头连着农民的好就业、稳收入,一头连着农村的生机和活力。
今年以来,各地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不断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在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工作。新华社记者 孙敏 摄
“3月份我们的供货量是在3.5个亿,然后成交金额是5.3亿元。”王俊颖,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拍卖部拍卖师。伴随着大屏幕上各种花卉的价格实时滚动,她一边紧盯屏幕,一边迅速敲定交易。2月以来,这里的鲜切花价格指数呈持续上涨态势。成交的鲜切花不仅会进入全国各个城市,还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昆明花易宝科技有限公司国际部负责人谢耀荣介绍,“订单也是从越南老街下达订单指令,我们中方就把货发到老街,老街再进行大车的分配,把这个货分到河内、胡志明、大叻。”
1月22日,台车在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内转运鲜花。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在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平均每单成交仅需4秒,成交率达95.34%。交易中心所在昆明斗南区,已形成以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级花卉交易市场和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花卉拍卖中心等两家龙头企业为核心的花卉产业集群,成长为全球花卉交易市场的“风向标”“晴雨表”。
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副总经理汪洋说,“按照现在的产业的发展来看,已经是处于一个成熟期。我觉得,我们未来还有更大的一个发展的空间,让我们的产业能够冲得更高。”
鲜花产业,已是云南特色产业体系中的鲜明代表。统计显示,云南花卉产业每年带动19万户花农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辐射带动100多万人就业创业。今年第一季度,云南出口鲜切花9134吨、出口额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48.2%。
1月22日,一名工作人员在昆明云舍花卉有限公司包装鲜花。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位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的云南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不仅适合鲜花种植,也适合咖啡树生长。
“到云南的普洱这边,主要还是拉咖啡豆,今年运了反正有三次了。”货车司机杨晴晴说。
咖啡,这一曾经的“舶来品”,如今早已扎根彩云之南。
1月8日,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天玉咖啡庄园,工作人员庆祝今年咖啡丰收。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云南小粒咖啡“颗粒饱满、香气浓郁、口感醇厚”的独特风味,被当地群众昵称为“金豆子”。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省咖啡种植面积超过120万亩,年产量突破14万吨,均占全国98%以上。
云南省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雄介绍,“本产季的采摘到3月底4月初结束。预计咖啡的生豆产量在5.8万吨左右,与上年基本持平。根据当前的市场价格分析,产值将突破100亿元,这是我们种植咖啡以来最好的一年。”
1月8日,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白沙坡咖啡试验示范基地拍摄的发芽的咖啡种子。新华社记者 孙瑞博 摄
在“从种子到杯子”的咖啡产业链上,科技是重要支撑。我国科研团队已选育出一批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实现了小粒咖啡品种“中国育”零的突破。
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周华说,“我们每年都深入德宏、普洱、保山、临沧等地的布置试验点,多学科、多角度对新品种进行性状、抗性、产量、品质、土壤等鉴定评价。我们成功筛选、改良了多个适应不同环境的品种,还研发出了咖啡栽培技术、咖啡复合栽培技术等配套栽培技术。”
1月7日,工作人员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大开河梅子咖啡庄园的咖啡晒场翻晒咖啡(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特色,一方特色成就一方产业。
进入4月中旬,位于南洞庭湖的湖南省沅江市42万亩稻虾田迎来丰收季。
清晨五点,湖南省沅江市共华镇八形汊村村民朱修与丈夫曹文明已穿梭在自家的稻虾田间,熟练地收起110多个“地笼”。每年4至6月为小龙虾黄金上市期。
“今天效益还可以,可能有七八千块、八九千块吧。”湖南省沅江市共华镇八形汊村村民朱修说。
湖南省沅江市共华镇八形汊村村民朱修与丈夫曹文明在自家的稻虾田间劳作。新华社记者 丁春雨 摄
刚出水的小龙虾被立即送往分拣中心,进行质量检验和称重分级。分拣线上,分拣工岳腊春戴着橡胶手套,指尖翻飞间完成了龙虾的分级。岳腊春说,“我们是发月工资,一个月5000元,一天工作按货的多少来定。”
目前,该分拣中心日均收购量达2万至3万斤。依托不断升级的冷链物流体系,这些来自洞庭湖腹地的鲜活美味,每日上午通过专车发往广东、湖北、四川等地的商超及电商平台。分拣中心负责人赵平批介绍,“我们签订了长期的合作订单,我们收多少货,或者出产多少,他都给我们销售掉。”
湖南省沅江市养殖户正在打捞小龙虾。新华社记者 丁春雨 摄
目前,湖南省沅江市稻虾种养面积突破42万亩,百亩以上规模养殖户达680户,年产小龙虾6.2万吨,综合产值92.5亿元。稻虾共作模式不仅提高土地利用率,更让农户实现“一田双收”。同时通过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建设标准化分拣中心、对接全国销售网络,沅江市已构建起“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
在江西省大余县河洞乡菌棒加工基地,工人正在作业。新华社记者 郭杰文 摄
产业振兴的故事同样在江西大地上演。
走进江西省大余县河洞乡菌棒加工基地,半自动化生产线正将原料加工成标准化菌棒,数名工人忙着搬运菌棒。基地负责人张爱华说,“基地通过我们的机械化设备,可以实现半自动化的制棒,同时采用大棚养菌,目前每天可以生产大约4000棒左右的菌棒,预计今年产量要超过20万棒,明年我们准备扩大生产,增加设备。”
菌棒加工基地的不断发展积极带动江西省大余县河洞乡菌菇产业。新华社记者 郭杰文 摄
菌棒加工基地的不断发展积极带动当地菌菇产业。近年来,大余县河洞乡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方式,整合137户菇农抱团发展,菌菇产业越来越红火。
江西省大余县河洞乡长岭村党支部书记游长胜告诉记者,“我们长岭村种植香菇的农户以前买菌棒都要到广东去买,来回运输很不方便,损耗也大。乡里面成立这个菌棒制作基地后,不仅运输成本低,损耗也小,乡里的菌菇产业也发展得更好了。”
通过延长产业链和科学种植,大余县河洞乡让曾经“靠天吃饭”的菌菇产业变成乡村振兴的“顶梁柱”。2024年年产食用菌50万斤,提供务工岗位400余个。
4月7日,在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上梧江瑶族乡盘家村云台山生态有机茶园,茶农在摊晒春茶(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何红福摄)
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王晋臣说,“产业振兴是我们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着力在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来推动我们农产品加工业的效益改善。新产业新业态可以说蓬勃发展,带火了我们的乡村也致富了我们的百姓。”
从南海岛礁到北国山麓,从东部沃野到西部高原,一个个“土特产”,不断链接“大市场”,成为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大产业”,让乡亲们的“金扁担”越挑越稳。
4月14日,在霞浦县溪南镇一家水产养殖企业,工人在分拣、包装海参。新华社发(王旺旺 摄)
标签: [db:关键词]
(责任编辑:金延宇)
首次亮相的有鹰击-15导弹、鹰击-19和鹰击-20高超声速导弹,可用于打击海上和陆地目标。...[详细]
通常来讲,美元和黄金价格之间呈现着跷跷板效应,美元表现弱,就给黄金价格上涨腾空间。...[详细]速看:财政部决定发行2023年记账式贴现(二十五期)国债(182天)
7月3日,王一博经纪公司乐华娱乐发布维权声明,严正警告所有网络用户:立即停止发布及传播任何涉嫌侵害王一博先生名誉权等合法权益的信息。...[详细]
(总台记者王利)。...[详细]
来源:检察日报正义网催情药神仙水无色无味短暂失忆……他们在短视频评论区引流揽客,结果催情药是自来水,三唑仑变维C片,这一场荒诞诈骗犯罪背后的不法卖家竟是一群18岁出头的年轻人。...[详细]
美国媒体通常以五角大楼附近披萨店客流量情况来观察五角大楼内工作人员的加班情况...[详细]
第一,我们还是要肯定特朗普的善意。...[详细]
点击进入专题: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外方嘉宾出席九三阅兵。...[详细]
作为首批改装运-20大型运输机的飞行员,为了顺利完成改装,早日飞上国产先进的运输机,谭红梅争分夺秒、勇于拼搏,完成了破茧成蝶的蜕变。...[详细]
国家安全机关提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人员为窃取我国家秘密、危害我国家安全,往往无所不用其极,将目标人员拉入精心编织的罪恶之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