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 2023 年的 AI 熱潮下,擺脫 NVIDIA 的掌控絕非易事,因為許多科技巨頭簽約、只能依賴其 AI 晶片,無法選擇其他替代方案。同時,在 CUDA 等服務打造出的「護城河」生態系下,用戶幾乎無法轉投 AMD 的懷抱。
黃仁勳成功建立起一個只能靠他們產品運作的市場,這導致 AMD 雖然推出 Instinct MI300X 等 AI 加速器,卻始終難以獲得大規模客戶採用。
AMD 不只競爭晶片表現,還有 NVIDIA 整個生態系
AMD 首款主要 AI 解決方案為 Instinct MI300 系列,號稱可媲美 NVIDIA H100,不僅記憶體容量是對方兩倍、記憶體頻寬也不相上下,更搭載性能大幅提升的 CDNA 3 架構。據內部測試顯示,MI300X 在 AI 推論應用上確實對 H100 造成威脅。
然而,AMD 面對的不是單一對手,而是一整個 NVIDIA 建立的完整生態系。
由於對開發工具和 AI 框架的掌控,NVIDIA 成為業界的首選平台,AMD 則歸類為「挑戰者品牌」。要打造 AI基礎建設不只是單純購買 AI 晶片,還必須考量整個軟硬體系統,即使 AMD 提供更強大的硬體能力,轉向 AMD 的整體成本仍高於延用 NVIDIA 晶片。
針對 NVIDIA 的護城河生態,AMD 選擇擁抱開放路線。目前 AMD 推出開源 AI 軟體平台「ROCm」,將使用者從 CUDA 生態系中解放,提供高效能運算(HPC)和AI Instinct GPU 的支援。除既有的 Linux 作業系統外,ROCm 現全面支援 Windows 作業系統,能在 AI PC 和工作站等客戶端設備上執行。另在 AI 網路技術部分,AMD同時透過 UALink 及 UEC,滿足「向上」(Scale-up+)及「向外」(Scale-out)擴展互連標準。
Is AMD the Next Major Threat to NVIDIA’s Long-Standing AI Dominance? A Deep Dive into How the Firm’s Recent Strategies Might Put It in a Much More Competitive Pos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