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 平均每隔 521 年,就有一半的 DNA 會降解。即使在理想保存環境中,大約經過 680 萬年,所有具有意義的 DNA 痕跡也會消失殆盡,這對於我們運用 DNA 來了解人類演化歷史是一個巨大挑戰。
如今一項新興的古蛋白質學(paleoproteomics),利用蛋白質的保存時間比 DNA 更久的特性,正在成為研究更古老人類演化史的熱門技術。哈佛大學生物分子考古學家 Christina Warinner 與其同事在 2022 年一篇名為《古蛋白質學》的論文中寫道,蛋白質是能夠存活數百萬年的長壽型生物分子,DNA 負責編碼製造胺基酸(amino acids)的指令,而胺基酸會組成長鏈形成蛋白質。由於蛋白質的分解速度比 DNA 慢,它們正成為理解人類演化的極為寶貴資源。
DNA 會因光、熱與濕度而降解,無法成為了解更遙遠演化史的技術
自 2010 年研究人員發布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的基因組草圖、證實了尼安德塔人曾與許多現代人類的祖先交配以來,考古學界對古 DNA 的興趣急遽上升。自那時起,這項技術已被用來解答多項考古問題,包括農業發明於何時,及人類最早於何時定居美洲與澳洲。
衛斯理學院(Wellesley College)生物人類學家 Adam Van Arsdale表示,非洲是人類演化史的核心,然而我們現存的非洲古 DNA 皆沒有超過兩萬年前的。這反映了一個現況:儘管多年來從古老骨骼中提取 DNA 的技術已大幅進步,然而 DNA 會因陽光、熱與濕度而逐漸分解,所以我們無法藉此技術了解更遙遠時期的演化歷史。
史上首個古蛋白質組提取於 2012 年,迄今最古老蛋白質取自 2,100 多萬年前
隨著古蛋白質學的興起,蛋白質成為讓人類學家興奮不已的研究目標。因為比起 DNA,它的原子更少、化學鍵更少、結構更緊密,因此不像 DNA 那麼脆弱。